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如下:1、稅率不同:(1)年終獎單獨計稅時,使用的月度稅率表;(2)而綜合計稅時,使用的是綜合所得年度稅率表。當然年終獎使用的月度稅率表,也是從綜合所得稅率表轉化而來。;2、
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如下:
1、稅率不同:
(1)年終獎單獨計稅時,使用的月度稅率表;
(2)而綜合計稅時,使用的是綜合所得年度稅率表。當然年終獎使用的月度稅率表,也是從綜合所得稅率表轉化而來。;
2、計稅依據不同:
(1)年終獎單獨計稅時,需要使用年度獎金總額除以12的數值,作為計稅依據確定稅率;
(2)而綜合計稅時,年終獎需要并入綜合所得,按照綜合所得確定稅率。由于計稅依據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3)年終獎單獨計稅時,是需要繳納稅款的;而綜合計稅時,可能并不需要繳納稅款。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
(一)個人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本人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額,且無正當理由;
(二)居民個人控制的,或者居民個人和居民企業共同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偏低的國家(地區)的企業,無合理經營需要,對應當歸屬于居民個人的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
(三)個人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獲取不當稅收利益。
稅務機關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征稅款的,應當補征稅款,并依法加收利息。
應納稅所得額是計算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在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中均有應納稅所得額的概念,應納稅額是由應納稅所得額乘以稅率得出,應納稅額是企業應該繳納的稅額,而應納稅所得額是所得的概念。
應納稅所得額”在企業所得稅中,可以理解為稅務利潤,是按照企業所得稅規定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及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后的稅法認可的利潤,由于企業所得稅和企業會計準則對收入,可扣除成本費用損失等規定的差異(稅會差異),稅法認可的“稅務利潤”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利潤總額”并不完全相等,兩者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應納稅所得額=稅務利潤=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常見的稅會差異點,包括稅法規定需要視同銷售,確認視同銷售收入以及視同銷售成本的情形;企業所得稅明確規定稅前扣除限額的規定,比如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職工工會經費、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超過扣除限額的部分,本期需要納稅調增;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前需要取得合理扣除憑證的規定,匯算清繳前尚未取得合法扣除憑證的成本費用需要納稅調增;企業所得稅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規定等。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在個人所得稅中,是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個人所得分為9類,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生產經營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及偶然所得。
前四項屬于綜合所得的范疇,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綜合所得收入總額減去6萬元基本費用、社保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確認的其他扣除項目的金額,綜合所得適用3%——45%七級超額累進稅率。
綜合所得應納稅額=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以及合伙企業自然人合伙人按照生產經營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生產經營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前年度虧損后的金額,生產經營所得適用5%——35%五級超額累計稅率。
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的區別
1、綜合所得是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的所得;經營所得是個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償服務、承包經營等經營行為的所得;
2、所得來源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同,綜合所得的收入,源自于自然人與雇主或客戶之間建立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為獲得收入的自然人,另一方為雇主或客戶。經營所得的收入,來源于自然人設立的市場主體與客戶之間的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中,一方是自然人設立的市場主體,而不是自然人本身,另一方則為客戶;
3、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方式不同;經營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體現了經營所得者設立的市場主體的經營特點,它的減除項包含了成本、費用以及損失;
4、適用稅率不同。個人所得稅法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經營所得則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綜合所得主要包括內容分別是:
1、工資薪金,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2、勞務報酬,指個人從事設計、安裝、醫療、法律、會計、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不存在雇傭關系;
3、稿酬,指作品發表后交付給作者的稿費,它是出版機構發表作品后給付作者的報酬;
4、特許權使用費,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所得。
綜上所述,綜合所得的性質是自然人通過提供勞動、勞務等獲得的,經營所得性質是自然人通過其設立的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獲得的;綜合所得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為獲得收入的自然人,另一方為雇主或客戶,經營所得法律關系中,一方是市場主體,另一方為客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是什么
●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在哪
●并入綜合所得什么意思
●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
●并入當年綜合所得 不并入綜合所得
●并入綜合所得怎么計算
●不并入綜合所得的有
●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在哪
●并入綜合所得稅
●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的項目
●個人獨資企業拆遷款用交稅嗎 ,個人獨資企業拆遷所得要繳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企業需不需要繳納征地補償款所得稅?,企業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關于企業政策性搬遷損失的所得稅處理,企業所得稅政策性搬遷補償收入: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拆遷補償款要交企業所得稅嘛,企業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征地補償所得稅如何繳納,征地補償費所得稅如何繳納: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拆遷收入企業所得稅 ,拆遷收入企業所得稅: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企業拆遷賠償款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嗎,企業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方式主要有哪些,企業所得稅征收方式: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違約金收入是否繳納企業所得稅,違約金要不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企業將閑置房屋無償借給政府 企業所得稅,企業閑置房屋用不用交房產稅: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政策性搬遷補償收入的所得稅處理 ,企業所得稅政策性搬遷補償收入: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政策搬遷補償所得稅賬務處理 ,政策性搬遷補償收入的所得稅處理 -公司稅務: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補償款需要交企業所得稅嗎,公司補償款要交所得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外資企業拆遷政府補償的所得稅處理是什么?,外資企業拆遷的稅務: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拆遷補償款要交企業所得稅么,企業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政策性搬遷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搬遷稅收優惠政策: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最新企業拆遷補償稅收政策是什么?,政策性拆遷補償企業所得稅: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政策性搬遷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搬遷稅收優惠政策: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2023年企業拆遷款需要交所得稅嗎,2023年企業的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最新企業拆遷補償稅收政策是什么?,政策性拆遷補償企業所得稅:今日在線拆遷法、征收法律咨詢
內容審核:范美華律師
來源:中國法院網-并入綜合所得和不并入綜合所得區別,